摩 訶 般 若 札 記 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          緣        起     

一性圓通一切性 ,一法遍含一切法。        ~永嘉證道歌

當釋迦如來言證之心經、金剛經和六祖壇經、永嘉證道歌交融共話,其中摩訶般若空性定慧的佛法不二義理,本來已融會於各經之中,當在整合詮釋各經的互相關連文句時,因多方的印證,使得各經變得更自然融合,達到更容易暸解,呈現了一性圓通一切性的效果。

心經是摩訶般若經典、空性定慧的詩歌,深入於空性意境.「空悲不二佛心髓」空者空性定慧,以空悲拔苦。心經之「心」係梵文「心臟」之意,為摩訶般若的要義寶器.

金剛經是摩訶般若的無相寶鑽,也是六祖惠能法師開悟見性之經書,經言「一切諸佛 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。」

六祖壇經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的甘泉,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述最上乘的佛法。使凡俗之眾,得以從一般生活中修持般若智慧,於自心常起正見,定慧一體而得無上菩提。

永嘉證道歌,古代印度稱之為「東土大乘經」,真知卓見、大器不凡,是摩訶般若中禪門美麗意境的詩歌。更因其語句簡潔精鍊,有畫龍點睛的效果,對於禪宗的源起及廣大精深,皆能直指要義,提供了重要的詮釋及印證。所以在本扎記中許多的標題、共話文首、段落,均使用了證道歌之詞句,從伴隨深入,進而一起交融共話.

摩訶般若即為空性定慧,共話所顯現者,是摩訶般若於各經,互相交集的精華重點,許多不在共話範圍的部份,就未予以多作敘述,”如來心 祖禪道 共話當下”之所語,誠願如證道歌所言:「但得本。莫愁末。如淨琉璃含寶月。既能解此如意珠。自利利他終不竭。」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共話之一   心      經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
不見一法即如來。方得名為觀自在。         ~永嘉證道歌

心經的全名為[佛説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],詩詞簡約而意境深遠,為慧眼、法眼、佛眼之所照見,也是諸法無我、諸行無常、涅槃寂靜三法印的意涵所現。

心經本文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

金剛經言如來具有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舍利子本為阿羅漢,已修得慧眼,心經第一段也就是為慧眼之見。

能觀自在的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於深寂無念中以慧眼由內觀照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諸蘊,照見五蘊皆為空,換言之即是我空,既然無我,即無痛苦之承受者。慧眼照見者即「諸法無我」,而度一切苦厄.

諸行無常一切空,即是如來大圓覺。         ~永嘉證道歌

心經本文:「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」

因所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不異空,亦即是空,因此而為一切空。 諸行者代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之集成及作用,是有為之法,金剛經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故諸行本是無常。

心經本段是為法眼之所見,「諸行無常」一切空者,即是法空的實相。法眼者斷無明迷痴,當無明盡斷即見圓覺之佛性。

無相無空無不空,即是如來真實像。         ~永嘉證道歌

心經本文:「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。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」

心經本段所示,即是「無相、無空、無不空」的如來真實相,為佛眼之見。

「是諸法空相」~無相,金剛經言: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。六祖壇經言:離一切相即佛。證道歌亦有言:不見一法即如來.

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.」者~無空,源於自性之真空妙有,六祖見性開悟言: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。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。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

「是故空中無色……以無所得故.」~無不空,即因於涅槃寂靜,涅槃者空無心意識,無所得亦無不空,證道歌言: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

佛眼之所照見者,為如來本性之「涅槃寂靜」,自性的真空妙有真實相。

般若三昧,即是無念;悟無念法者,至佛地位。~六祖壇經

心經本文:「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

六祖壇經般若品:「若識本心,即本解脫;若得解脫,即是般若三昧。般若三昧,即是無念。何名無念?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為無念。」,無念則得解脫而心無罣礙。

菩薩修持般若波羅蜜多之功德,即為修得般若三昧,以無念不染而心無罣礙,究竟涅槃後見性成佛。

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為無所得耶。佛言。如是如是。 ~ 金剛經

心經本文:「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,由見性開悟,而證得本具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六祖惠能見性而後言:「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何其自性,本不動搖,何其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如來自性本自具足,故而言無所得,但若不見性則亦無法證得。

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,無住無往亦無來,三世諸佛從中出。~ 六祖壇經

心經本文:「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」

六祖言波羅蜜,解義為離生滅,波羅為波羅蜜之簡語。揭諦為梵語離開、去、達到之意。「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」是為佛佑除苦,及修行空性定慧無我、無念、無相之咒,含義為離苦厄、行無念、直心定慧、成圓覺。揭諦揭諦者,離苦達向淨覺。波羅揭諦者離生滅而無念行,無我無染以離相。波羅僧揭諦者,行直心以得定慧一體。終而圓滿證得無上菩提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共話之二   金   剛   經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
金剛經無相為宗 、無住為體 、妙有為用.  ~ 六祖慧能

六祖惠能緣由金剛經開悟見性,並言金剛經為以無相為宗、無住為體、妙有為用。而於壇經定慧品有言,禪宗從上以來即立「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」與金剛經宗旨相契相合。六祖更言:「善知識,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,需修般若行,持誦金剛般若經,即得見性。當知此經功德,無量無邊,經中分明讚嘆,莫能具說。」

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~ 金剛經

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 這句話是金剛經的金句。也是佛眼之所見。

因為相由心生,再互相作用,來達成日常生活功能,但也產生了執著、妄想,成阻礙證得自性如來智慧德相之因。從不生不滅的自性本體作觀照得見,心與相共生共滅,終究如夢幻泡影而不實。故六祖有言,心原是妄,知心如幻。

「若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」,與永嘉證道歌:「不見一法即如來。」為同一意旨。六祖壇經亦言:「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.」。

金剛經:「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。不能解我所說故」。是因為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 」,若言如來有所說法者,即有如來說法之「相」,而為虛妄。

金剛經「諸微塵。如來說非微塵。是名微塵」、「如來說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.」的類似語句,均是出自於:「名字原附於相。因為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非實相。因此有名字的相均非實相。」的邏輯。金剛經中須菩提深解義趣。白佛曰:「是實相者。即是非相。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」意即為有名即有相,但其相非實相而是虛有其名。

應無所住。而生其心。~ 金剛經

世尊言: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.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。而生其心.」。這句話也是使得六祖慧能,言下大悟的重點所在。

六祖壇經般若品云:「般若三昧,即是無念,何名無念?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為無念.」、「悟無念法者,萬法盡通,悟無念法者,見諸佛境界;悟無念法者,至佛地位.」。無念、無染則無所住,而生清淨心,以定慧一體而得見性開悟。

金剛經云:「是故須菩提。菩薩應離一切相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。即為非住。」,若心有住者,即有念有相有染,因所住非實,故言即為非住。

六祖壇經機緣品中,懷讓禪師說其自性:「修證即不無,污染即不得.」,六祖曰:「只此不污染,諸佛之所護念.」。無所住即不染,而生清淨心。

是諸眾生。若心取相。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~ 金剛經

金剛經:「若菩薩有我相。人相。眾生相.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。」、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。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,簡而言之,「我相」是各種生命以自我意識為主體,情感認知所生所執之相。「人相」為人類感官能力所生之相。「眾生相」是為外在眾多生物、事物的生滅之相。「壽者相」為諸法於生滅、運行、變化間,而產生了時間之相。

六祖壇經定慧品:「善知識!外離一切相,名為無相,能離於相,則法體清淨。」

金剛經:「若樂小法者。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。即於此經。不能聽受讀誦。為人解說 。」,永嘉證道歌則言:「學人不了用修行。真成認賊將為子.」,指錯把虛妄之相及執見當成了真實。

如來說諸心。皆為非心。是名為心。         ~ 金剛經

六祖壇經:「心原是妄。知心如幻.」。妄想、我執本為心造,亦為苦源。

金剛經:「過去心不可得。現在心不可得.未來心不可得。」

永嘉證道歌:「心是根。法是塵。兩種猶如鏡上痕.」、「損法財。滅功德。莫不由斯心意識。是以禪門了卻心 。遁入無生知見力.」,直指凡俗世人之心幻妄不實,唯有當心無念,才能頓入無生知見力,得無上菩提。

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 ~ 金剛經

世尊言:「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.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。」,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自性所本具,而眾生自性也都是本具,故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,無需外求而有所得。

六祖言:「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何其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, 道出世尊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無有少法可得之原因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原為自性所本具,當見性開悟後,有如自有珍寶失而復得。

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。 修一切善法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 ~ 金剛經

金剛經:「若心取相。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」,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,亦即是無所住而生清淨心之意。

金剛經言:「若復有人。知一切法無我。得成於忍 .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.」,因無我法之修行極其艱困。修得無我法者,自然亦能修得無人無眾生無壽者。終而見本性得正覺。

淨五眼。得五力。唯證乃知難可測。         ~ 永嘉證道歌

金剛經中說如來有五眼,為如來有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而唯識不判之五力 ,則為定力、通力、借識力、大願力、法德威力,又作五力難判,如來之力識難測。

六祖慧能說金剛經是「無相為宗、無住為體、妙有為用.」,五眼是為妙有為用者,心經即為慧眼、法眼、佛眼照見之作。

&

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 ~ 金剛經

永嘉證道歌:「大千沙界海中漚,一切聖賢如電拂」 ,有為之法或人物與摩訶空性相比較時,如露或如電般的短暫與渺小。金剛經更有言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為不應住之因,應生無所住清淨心。

金剛經:「一切聖賢。皆以無為法。而有差別.」,無為法唯聖賢或是開悟見性者而所能行,六祖壇經:「見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.」,世間人不立不得是為因果,而見性開悟者得正覺之力,本自具足能生萬法,不立亦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共話之三   六  祖  壇  經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
損法財。滅功德。莫不由斯心意識。是以禪門了卻心 。遁入無生知見力。                 ~  永嘉證道歌

不同於金剛經以無相為修行的宗旨要點。 禪宗以無念為修行的要點,即在消除心意識的虛妄及執障,生無所住清淨心,以無念為宗修得般若三昧,而入無生知見力。

六祖壇經:但淨本心,使六識,出六門,於六塵中無染無雜,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脫,名無念行。

六祖壇經:「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,盡皆不取不捨,亦不染著心如虛空,名之為大 ,故曰摩訶。善知識!迷人口說,智者心行。」、「若無塵勞,智慧常現,不離自性。悟此法者,即是無念、無憶、無著。」

六祖壇經機緣品中,六祖問永嘉禪師:[無意誰當分別] ,曰:[分別亦非意],師曰:善哉!少留一宿.時謂一宿覺。兩人對話中所言之「意」是為心意識,「分別亦非意」即為無分別心,亦即為無上菩提(無生)知見力。五祖言: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。

但得本。莫愁末。如淨琉璃含寶月。           ~ 永嘉證道歌

六祖告訴印宗法師:「惟論見性,不論禪定解脫。」,能見到自性即得開悟,見性即為禪宗之得本,須親身證得。六祖壇經般若品言:「此法門是最上乘,為大智人說,為上根人說」。也因此許多佛眾恐有不及,而作禪、淨雙修之選擇。

六祖見性開悟後言:「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;何其自性,本無動搖;何其自性,能生萬法.」五祖謂慧能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」。

見性之人明佛法不二之義,經云:「能善分別諸法相,於第一義而不動.」。因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自性本具者以外,見性開悟者了知,煩惱與菩提、明與無明等,皆是為心意識。故六祖言,煩惱即是菩提,無二無別,明與無明,凡夫見二,智者了達。

心是根。法是塵。兩種猶如鏡上痕。痕垢盡除光始現。心法雙忘性真。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      ~ 永嘉證道歌

六祖壇經:「若識本心,即本解脫;若得解脫,即是般若三昧。般若三昧,即是無念, 何名無念?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為無念。」,心法雙忘無染者,亦即為無念。

金剛經中須菩提告世尊:「 若阿羅漢作是念.我得阿羅漢道.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.」,著我人眾生壽者,即因有住念而染法塵。

六祖壇經機緣品中,六祖即問懷讓禪師:「什麼物,怎麼來?」,曰:「說是一物即不中。」,師曰:「還可修證否?」,曰:「修正即不無,污染即不得。」,師曰:「只此不污染,諸佛之所護念。」.六祖壇經言:「前念著境即煩惱 ,後念離境即菩提」,當覺煩惱即應離住染,而生清淨心。

捨妄心。取真理。取捨之心成巧偽。         ~ 永嘉證道歌

六祖壇經疑問品言:「迷人念佛求生於彼,悟人自淨其心.」、「使君心地但無不善,西方去此不遠;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。」,因佛言:「隨其心淨,即佛土淨。」

六祖壇經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,念念無滯,常見本性,真實妙用,名為功,內心謙下是功,外行於禮是德.」又言「功德須自性內見,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」。凡執著於外在之取捨分別,用住、染之心終究無法求得真理,信心銘有言:至道無難,唯嫌撿擇。

行亦禪。坐亦禪。語默動靜體安然。           ~ 永嘉證道歌

禪者外離相,而內見性。六祖壇經言:外離相為禪,內不亂為定;心念不起,名為坐。內見自性不動,名為禪。

金剛經言: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而六祖壇經亦言:不離自性,即得自在神通 ,遊戲三昧。

六祖壇經言:若欲成就種智,須達一相三昧及一行三昧,若於一切處不住相,安閑恬靜,虛融澹泊,此名 一相三昧。若於一切處,行住坐臥,純一直心,不動道場,真成淨土,此名一行三昧,若人具二三昧,如地有種.

宗亦通。說亦通。定慧圓明不滯空。         ~ 永嘉證道歌

六祖壇經定慧品:「我此法門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無相者於相而離相;無念者,於念而無念;無住者,人之本性。」

六祖壇經:「我此法門, 以定慧為本 ,定慧一體,不是二 ;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,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」,此與攝心為戒、因戒生定、因定發慧之漸修法有所不同。

六祖壇經定慧品:「一行三昧者,於一切處,行、住、坐、臥長行一直心是也.」三昧者為定。平直之心即是「定慧一體」、通達自性故而言直。六祖言:「心平何勞持戒,行直何用修禪」、「純一直心,不動道場,真成淨土。」,淨名經云:「直心是道場,直心是淨土。」

六祖壇經:「第一莫著空,若空心靜坐,即着無記空。 」、「迷人著法相,直言常坐不動,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三昧,作此解者,即同無情,卻是障道因緣。」

六祖言:「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。」,故定慧一體者,亦為即心即佛之意。至於詳述「即心即佛」者,則為三祖僧燦所著之信心銘,其於詩中所言:即心者 ~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……非思量處 ,識情難測.」.即佛者 ~「真如法界,無他無自……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.」,詩篇結語中「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.」之意,是為即心即佛、心佛一體。

六祖言無二之性,即為佛性。心佛一體或定慧一體,都是以融合一體,提昇超越了有為法境界。因了悟於禪門定慧一體,故永嘉禪師言:縱遇鋒刀常坦坦,假饒毒藥也閒閒。金剛經有言: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」,若心取相者,則起分別心而失一體。

爭似無為實相門。一超直入如來地。         ~ 永嘉證道歌

金剛經:「一切聖賢。皆以無為法。而有差別。」,無為法即是以無我、無念、無住而生空性定慧之法,亦為見性開悟之法.而開悟見性者,以正覺之力能明察不實之幻相,自不需多作無謂施工,以自性本自具足,外無可求,其行亦無住無執無所為.永嘉證道歌言:「 覺即了,不施工,一切有為法不同。」

六祖慧能之偈曰:「兀兀不修善。騰騰不造惡。寂寂斷見聞。蕩蕩心無著。」,菩提行者若能不住相、不住念,成就如如定性和般若智,爭似無所為,待定慧一體圓成,寂寂不染的淨覺力,斷去見聞幻相現純真,而如來地者蕩蕩心無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共話之四  永 嘉 證 道 歌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
有人問我解何宗 。報道摩訶般若力。          ~永嘉證道歌

六祖壇經言:「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,無住無往亦無來,三世諸佛從中出。」

永嘉禪師證道歌,所要印證的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,就是印證心經、金剛經、六祖壇經所講的空性定慧、開悟見性之道。

常獨行 。常獨步。 達者同遊涅槃路。調古神清風自高。貌悴骨剛人不顧。                 ~ 永嘉證道歌

永嘉證道歌用詩歌體,呈現禪門風貌、典故,文采飛揚且意境鮮明而活潑自然 。永嘉禪師說自己是個絕學無為的閒道人,絕學無為是因為已經見性開悟,自性本自具足故無所為。詩歌表現之意境,看起來獨特無常,但感覺親切,看似說自己原來卻在解禪義,簡單三言兩語,盡是修行要旨,直入如來地。而關於寂靜的涅槃之路,則常常只能獨行、獨步,自在的行於其中,在神清風高的漫漫路程,即使整個人的身體容貌已經消瘦交悴,仍奮不顧身沒有在意。

默時說。說時默。大施門開無壅塞。         ~ 永嘉證道歌

禪門典故「拈花微笑」,靈山會上,大庭廣眾之下,佛陀與摩訶迦葉默然中却有著對話,在拈花微笑中,成就禪宗傳承,用「默時說。說時默。大施門開無壅塞。」來敍述「拈花微笑」的意境,再也貼切不過了。永嘉證道歌的詩詞,如行雲流水、海闊天空,又使人感受意境深藏。

決定說 。表真僧 。有人不肯任情徵。直截根源佛所印。摘葉尋枝我不能。                 ~ 永嘉證道歌

六祖壇經自序品之中,印宗法師問六祖惠能:「黃梅付囑,如何指授?」,六祖惠能:「指授即無,惟論見性,不論禪定解脫。」宗曰:「何不論禪定解脫?」六祖惠能:「為是二法,不是佛法 ,佛法是不二之法 .」,兩人對話的情境,正如同證道歌,有人不肯任情徵,生動之所述。

上士一決一切了,中下多聞多不信。但自懷中解垢衣,誰能向外誇精進。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  ~ 永嘉證道歌

金剛經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。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

六祖壇經有言:「法無頓漸,人有利鈍.」上乘之人,一超直入,深刻了悟。中下乘的人,我見根深多所懷疑。修行之道在於清除心中愚迷,精進修行無我無執,當然不能誇自我的精進了。

觀惡言, 是功德,此則成吾善知識。 不因訕謗起怨親 ,何表無生慈忍力。                ~ 永嘉證道歌

金剛經言:「若復有人。知一切法無我。得成於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」.無生慈忍去化我執,而生空性定力。

六祖壇經言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但自卻非心,自非卻是左。」、「無住者,人之本性,於世間善惡好醜,乃至冤之與親,言語觸刺欺爭之時,並將為空 ,不思酬害。」

體若虛空無涯岸。不離當處長湛然。覓即知君不可見。~ 永嘉證道歌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六祖壇經般若品:「諸佛剎土,盡同虛空,世人妙性本空,無有一法可得,自性真空,亦復如是。」、「自性能含萬法是大,萬法在諸人性中,若見一切人,惡之與善,盡皆不取不捨,亦不染著着心如虛空,名之為大,故曰摩訶。」,禪宗以定慧、無相為本體。摩訶自性含萬法且心如虛空同在而不染。

既說世人妙性本空,故即知有心覓而不可見。六祖壇經有言,正法眼藏為有道者得,無心者通。亦言行正即是道,而悟無念法者,萬法盡通。

六祖壇經:「善知識一切般若智,皆從自性而生,不從外入,莫錯用意,名為真心自用。」,不離當處即不離當下自性,並與之一體。六字真言讚美珍寶自性,如不染的蓮花,因般若智從自性而生,不從外入故未受染著,長現清靜與湛然。

         
          結       語 

不思議, 解脫力, 妙用恆沙也無極。      ~永嘉證道歌

佛言生命在呼吸之間,所以菩提行者為了覺自性,珍視修行於生命中的當下。當下常泛指為現在、此時此刻,然據古印度的(僧祇律)記載 ,一個念頭生滅的時間為「剎那」,一秒約有60剎那。而「當下」是最小的時間單位,一剎那有60當下,因此可知當下者常為心念間之空際。真實之言活在當下者,即抽離對過去、未來、現在時間幻相糾葛不清之心,直心無念於當下,一體於自性的信息能量。信心銘有言: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,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

六祖壇經自序品中,慧能云: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,是明上座本來面目.」惠明言下大悟。即指惠明在直心無念的當下,見了自己本性。六祖壇經言:「 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.」、「一行三昧者,於一切處,行、住、坐、臥常行一直心是也.」,淨名經云:「直心是道場,直心是淨土.」。無住無染成就無上菩提,當下直心方能自見本性。

世人心住凡人身,生老病死、煩瑣世事,事事掛心。能無住生心、開悟見性如永嘉禪師,嘗言已是多劫修;六祖壇經言:心不染著是為無念、般若三昧即是無念。現今科技發達,五光十色的華麗影音,從四面八方撲面而來,無盡的雜念,使得心性深陷於染塵,成了無比巨大的修行困境。但現代進步的科學,對於佛學的研究上,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學術理論,那就是量子力學。

「量子靈魂」為諾貝爾獎得主彭羅斯所說,若用現代量子力學來解析,愛因斯坦相對論言,當一個物體速度為光速的時候,物體上的時間為靜止。但對於量子力場而言,量子糾纏的作用速度,至少比光速快一萬倍,因此當產生量子糾纏時,並無時空因素的存在及影響,亦即沒有時空的隔閡作用。眾生前幾世的業力果報,經轉化成量子態後,便是經由今生與前幾世的量子糾纏,而在生命冥冥中產生因緣果報的效應.六祖壇經言:「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滅即佛」。當念力生成不滅的量子態,剎那成了永恆。

摩訶般若空性定慧之語、共話當下之引論,本如永嘉證道歌所述:「大象不遊於兔徑,大悟不拘於小節,莫將管見謗蒼蒼,未了吾今為君訣.」,又六祖壇經言:「禪門本無諍;若言下相應,即共論佛義。若實不相應,合掌令歡喜。」, 古言大道體寬,無不包容,但能直心當下見性開悟,那則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力。

入深山,住蘭若,岑崟幽邃長松下,優遊靜坐野僧家,闃寂安居實瀟灑。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~ 永嘉證道歌

心經云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我們的生命,可言是生活在空有一體、成住壞空的有為法世界。摩訶般若本屬無為法,而行無為法者能融於空性,得無我之瀟灑,如六祖壇經所言,不離自性,即得自在神通,遊戲三昧。

六祖因荷澤禪師困執於名相,尚未能得無念、離相之般若三昧,而閔其只成個知解宗徒。然過往今來念難無、相難離,能成心存善念、靜心以真、素樸淡泊為樂的知解宗徒,已具離相解念之善緣,常得泰然安居闃然寂靜的真實自在。六祖亦言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但自卻非心,打除煩惱破,憎愛不關心,常伸兩腳臥。

信心銘有言,至道無難,唯嫌撿擇,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然至道無難者,本緣於禪者離相離念,心無擇愛執取。而終究於禪門空靈意境,總有著自在瀟灑之風,輕拂於世間,散播空性定慧的義理,讓人們多所了悟,能將執著苦幻得予釋懷,隨緣優遊自在生活其中。六祖壇經云:若無塵勞,智慧常現,不離自性。悟此法者,即是無念、無憶、無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          後       序     

「花非花,霧非霧,夜半來,天明去。來如春夢無多時,去如朝雲無覓處。」,這首香山居士的詩,描述人世、生命如霧中之花的濛瀧不實,讓人感嘆世相之虛幻無奈。但同時卻也展現了,生命如花似霧般的空性意境,以及妙有真空的本質。

觀世音菩薩的六字真言,讚美不染的珍寶自性蓮花。摩訶般若是菩提智慧的花朵,靈山會上釋尊拿著金婆羅花拈花微笑,將代表摩訶般若的禪宗傳承給迦葉尊者,成了以花傳花獨具風格之美事。詩歌有如文學的花朵,因此心經、永嘉證道歌,以詩歌來描述摩柯般若,展現了美好與精華。

這本札記以簡潔樸實的樣式呈現,或因信仰感應各有緣由,執見有別亦不為奇,但且隨緣自在參酌。謹願此一敘述摩訶般若的札記,得與有情廣眾分享,希望讀者皆能多所瞭然而得助益。合什祝福!

   112年9月6日 心浩居士寫於花蓮